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主要任务_威尼斯赌场_澳门威尼斯赌场-【app*官网】

威尼斯赌场_澳门威尼斯赌场-【app*官网】

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主要任务

来源:威尼斯赌场_澳门威尼斯赌场-【app*官网】: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1-02-23 字体大小:

(一)实施智能制造赋能行动

围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显著增强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到2023年,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壮大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一批高端制造装备,创新一批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个智能制造“海归小镇”,将长沙建设成为国家智能制造中心。

1发展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面向企业智能制造发展需求,逐步建成以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为引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试点企业为基础,各领域、各行业联合推进,一大批定位于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发挥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及树根互联、中科云谷和中电互联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作用,为智能制造赋能,加快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标准、新装备在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和企业的推广应用。推动设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湖南分院,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建设和完善企业级、区域级和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2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

坚持高端化、自主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及核心部件研发制造水平,支持装备制造商研制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功能的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仓储与物流等智能制造装备,推动现有装备产品向智能化、成套化和系统化转型升级,完善“核心零部件-整机集成-制造服务”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落实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奖励和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到2023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成套生产线等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具备较强竞争力,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高端液压元件、橡塑密封件等关键零部件取得一定突破,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200台(套)。

3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优先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装备供给资源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装备制造企业以智能化升级为突破口,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工程、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智能制造一体化服务转变。每年遴选一批优质供应商进行培育,申报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以诊断服务为引领,帮助企业打通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并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采用智能装备、先进工艺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式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到2023年,培育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0家。

4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

鼓励企业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等重点环节,积极探索“5G+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完善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和特定场景,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经营管理等制造业关键环节的工业APP。深化“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引导企业个性化、定制化上云,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加快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实现安全提质降本增效。到2023年,工程机械、汽车等重点产业基本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业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5创建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围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丰富完善和示范推广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设一批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开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远程服务等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每年遴选并支持一批发展前景好、示范效应强的重点项目,发挥标杆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复制推广。每年遴选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的企业进行培育,申报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到2023年,市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突破1600家,培育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0家。

6打造智能制造“海归小镇”。

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需求、创新资源聚集度、未来发展潜力、生态宜居环境等要素资源,以洋湖为先行区,望城大泽湖为核心区,布局建设智能制造“海归小镇”。融合欧美同学会及实体公司资源,汇聚高层次海归人才,建设国际化社区,打造标准化孵化平台和高水平实验室,转化一批关键性成果。到2023年,将“海归小镇”打造成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活跃、智能制造产业发达,产城融合、生态良好、合作开放、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小镇典范。

(二)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行动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长沙特色、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到2023年,基本建成与支撑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发展相适应的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发展5G、人工智能、车联网、区块链等终端应用创新领域,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标杆。

1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优化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架构,完善核心网络节点规划建设,加快构建高效光纤网络。对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进一步强化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长沙市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建设工作方案》,实现核心城区和重点区域的5G深度覆盖。优化大数据中心布局,推动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天心经开区、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等5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建设。

2增强高端软件供给能力。

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云计算软件等高端软件,围绕自主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核心基础软件领域和芯片设计类、高端制造类、运维服务类、机器人操作系统等高端工业软件领域,支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联合创新。紧盯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进行精准引进,推动设立创新中心、研发总部、区域总部、行业总部或第二总部,实现软件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等领域,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对软件研发及应用机构剥离创办软件企业,开展社会化的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大力开发基于重点行业数据分析、算力调度、数据交易、监测预警的平台类软件。

3构建多层次场景应用体系。

在工业园区、重点产业加大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应用场景试点力度,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发展一批集成场景应用和行业创新应用,打造软件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态。拓展5G应用广度与深度,推动5G应用创新发展,在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领域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大力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智能网联典型应用示范区、智能公交示范线、高速公路示范线等“两区两线”应用场景建设,探索基于智能网联体系构建城市交通大脑。加大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中心(长沙)建设,打造国家质量技术基地和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做好北斗+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地理信息应用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在产品检测、高精度定位行业应用、导航对抗与增强技术等领域努力形成全国领先优势,打造国内北斗产业应用示范集聚区。

4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引进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和企业,搭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及高端应用平台,推动芯片、传感器、机器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发展,开发一批人工智能机器人、语音转录信息技术、无人机高科技、智能家居产品等先进现代人工智能科技产品,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城,建设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5培育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

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长沙)建设,打造“一院四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两芯一生态”战略布局,打造“PK”(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与华为鲲鹏共融发展的信创产业生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形成长沙在大数据安全、云计算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等领域竞争优势,打造网络安全产业“长沙样板”。挖掘政务、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重要行业的信息安全发展新需求,催生一批信创体系产品和解决方案。

6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长沙作为全国唯一实现CPU、GPU、DSP三大芯片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这一技术优势,深化集成电路设计协同创新,强化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引进,在北斗导航、物联网、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等省市优势产业领域形成长沙集成电路品牌及特色。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大学等资源,促进集成电路领域核心技术成果本地产业化。加快产业链完善、核心装备研发、核心工艺开发、基础器件开发,积极争取集成电路领域的国家创新中心落地,打造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7大力推进区块链技术和应用落地。

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科学规划推动区块链产业集聚,将长沙高新区和长沙经开区打造成全省示范性区块链园区。依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湖南潇湘大数据研究院、湖南和信区块链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区块链领域关键技术前瞻布局和协同攻关,重点突破自主可控公有链技术、可信联盟链技术、区块链安全技术、应用技术、测试技术、监管技术等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算法的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推进跨学科、跨领域前沿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积极稳妥推进区块链在制造业、政务、数字资产交易、文化、乡村建设等场景中的应用,重点打造各类相关基础设施和应用示范场景。

8做强视频文创产业长沙品牌。

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实现高清视频产业上下游应用场景的聚集。构建高清视频全链路技术体系,建设高清视频共享制作云平台,为企业提供标准化云产品服务,推进软件、硬件、研发及人才培养。积极推进科研机构、视频文创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实现5G+4K/8K+全景声的云化制作能力、AI电影4K修复能力、AI动画自动化生成能力、工业模型三维协同设计能力云上部署,构筑高清视频在广播电视、工业制造、教育、医疗健康、建筑可视化管理、虚拟文旅、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的技术底座,打造高清视频产业的技术与服务高地。

(三)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行动

做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培育一批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3年,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显著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聚力打造“1+2+N”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

1梯度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按照合理引导、高端定位、重点突破、梯度培育的原则,打造“1+2+N”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工程机械1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先进储能材料、安全可靠计算机及创新应用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半导体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消费类电子、绿色食品、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纳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范围。

2培育工程机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依托三一集团、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加速推进工程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进一步强化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优势地位,保持产业规模总量全国第一,将长沙打造成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合作交流目的地,推动工程机械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挺进。

3创建先进储能材料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依托比亚迪、长远锂科、杉杉能源、中伟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促进企业向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形成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前驱体、电芯、储能系统到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等链条完整的、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

4打造安全可靠计算机及创新应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围绕“龙头引领、配套集聚”,面向党政军、金融、电力、医疗、能源等重点行业需求,形成以“两机四芯”(长城整机、华为鲲鹏整机、飞腾CPU、景嘉微GPU、国科微SSD、长城银河DSP)为引领,覆盖通用芯片、操作系统、计算整机、软件应用等全领域、要素基本齐全的国家级安全可靠计算机及创新应用产业集群。

5积极探索集群治理新模式。

采取政府引导、自愿组织的方式,由具有较强号召力的产业联盟、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主体牵头,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单位共同参与,搭建知识产权、人才服务、成果转化、市场交流等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一批新型集群促进机构,为集群内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共性技术攻关、项目申报、人才培训、成果转化、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合作交流、行业自律等工作,持续支撑集群高质量发展。

(四)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行动

聚焦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紧盯“高端、关键、紧缺”环节,以价值链为导向,畅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到2023年,进一步围绕22条产业链打通堵点、疏通难点,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实现先进装备、关键设备、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明显提高,新兴产业链“从小到大”,优势产业链“由大变强”,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1疏通产业链堵点难点。

畅通产业链循环,全面梳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精准打通堵点、疏通难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让产业链有效“转”起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突破瓶颈制约,大力推动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鼓励企业推进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灵活应变和协同能力。

2夯实重点领域产业基础。

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以上下游需求和供给能力为依据,以应用为导向,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聚焦产业链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基础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工业强基成果推广应用,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建立产业链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着力去瓶颈、补短板,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升级。

3提升关键设备国产化水平。

针对重点产业关键装备的突出短板,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壁垒,强化自主可控装备研发能力。突出市场导向抓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加快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化推广应用。加快中电科48所半导体专用加工装备、楚微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验证工艺线等国产化装备的发展壮大;推动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在大功率发动机、高品质传动部件、重载精密轴承、液压系统、控制系统、传感系统等关键环节探索联合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实现“长沙创造”。

4加强产业链重大项目管理。

围绕优势及新兴产业链中的重点领域,建立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供应链配套项目等重大项目库,加大对重大项目的分类指导和动态更新,择优将重点建设项目推荐纳入国家、省、市重大建设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相关专项和信贷支持。实施重大项目全周期管理,按照“五位一体”调度帮扶机制,实行“五个一”调度机制和“六张清单”台账管理,全面收集、调度、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与问题。

5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全面分析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两图两库两池两报告”,聚焦主导企业、核心技术、先进标准、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等产业链重点环节,摸排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与缺失环节,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提升产业链的主导力和控制力。支持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融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纵向分工协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五)实施绿色产业提升行动

重点支持先进储能材料、碳基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等产业建设,提高新材料对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基础支撑能力,打造创新创业活跃、成果快速转化、人才持续汇聚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产业多场景应用。到2023年,实现新材料产业产值2500亿元,积极争创先进储能材料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1做强先进储能材料产业。

聚焦电动汽车用高能量密度三元材料,重点发展正极材料,稳步推进长远锂科、杉杉能源10万吨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项目投产达效。引进培育锂电池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电池循环利用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推进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式发展。实现比亚迪刀片电池全面投产,突破高价值核心环节,抢占产业制高点。

2做优碳基材料产业。

稳步推进博云新材与中国商飞合作项目“中国商飞长沙航空产业及研发基地”建设,建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航空刹车材料及刹车系统测试平台,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培育碳/碳刹车材料的应用场景。依托博翔新材,做强碳化硅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依托中科星城、长宁碳素等高端石墨生产企业及湘贤科技、医家智烯等石墨烯开发应用企业,重点发展大规格超细结构静压石墨、石墨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烯高导电复合膜、低温远红外石墨烯电热膜等。

3优化新型合金材料产业。

围绕晟通科技、金天钛业等龙头企业,优先夯实铝型材、铝模板、食品铝箔等细分产业,强化产品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产业规模。以汽车轻量化趋势为牵引,以长沙戴卡、戴湘汽配、云轮科技等铝、镁合金轮毂制造企业为依托,聚焦汽车零配件领域,重点开发车用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用合金壳体类零件、底盘零件、保险杠、车厢底板结构件、热交换器、车身骨架等产品制造。依托泰嘉新材、黑金刚、岱勒新材等重点企业,拓展硬质材料企业、科研院所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下游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4发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产业。

依托三安光电等优质项目,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材料、氮化镓材料。招大引优,积极引进碳化硅衬底材料、外延材料和器件龙头企业。以普照信息为基础,大力发展掩膜版产业。联合国防科技大学、中电科48所等科研机构开展晶圆制备关键辅助材料(光刻胶、洁净气体、溅射靶材、抛光液、研磨液、沉积材料等)的研发,加快国产化替代步伐,提高生产原材料与封装材料国产化比例,提升产业保障能力。

5做大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装备产业。

依托远大集团、中联环境、永清环保、航天凯天等龙头企业,针对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城乡清扫保洁、固废垃圾清扫运处理、除冰雪与道路维护、市政园林、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污水(泥)渗滤液处理、重金属污染治理、废旧电池循环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等问题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保持环卫装备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依托红太阳光电、红太阳新能源、长高高压、威胜集团等龙头业,重点发展光伏电站、智能电网、家庭能源站、风光储联用领域,重点突破特高压、充电桩、数据中心能源站、节能制冷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壮大。

6推广绿色制造模式。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注重源头控制,引入绿色可持续发展项目。发挥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示范作用,引导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物流、使用到报废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依托龙头企业,发挥绿色制造在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完善绿色制造的评价标准体系。鼓励企业采用高效绿色先进生产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优先选择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及产品等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升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六)实施工业企业“头羊”行动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到2023年,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一批具有明显行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落地一批国防科工领域的重大项目。

1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建立科学遴选机制和企业培育库,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引进一批“三类500强”先进制造业项目,培育一批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和世界级影响力的领军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的持续创新,带动产业链配套协同发展,增强产业链创新能力和附加值,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我市重点产业向高端跃升。

2壮大零部件配套企业。

围绕重点主机企业建立上下游配套企业分布图,开展精准招商,吸引更多高端制造业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落地长沙。以龙头带动配套企业聚集,以创新创业园培育配套企业发展,培育一批优质配套企业。重点解决关键共性零部件配套难题,加强高端液压元器件、变速箱、销轴、液压传感器、耐磨管道、关键智能元器件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供应能力,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关键产业链供应链投资高地,形成先进制造业体系,拓展上下游产业发展空间。到2023年,工程机械本地配套率力争达到30%左右,汽车本地配套率力争达到25%左右。

3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细化工业和信息化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建立动态企业库,树立中小企业发展的标杆和典型,引导全市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之路。以工信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基础,以“三智一芯”为重点,围绕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整合政策资源集聚服务要素,联合高校院所、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深度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到2023年,新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0家,省级小巨人企业150家,市级小巨人企业50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6家。

4发展军民两用智能装备产业。

以航空航天、电磁能、海洋装备、无人系统、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为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巩固提升飞机起降系统、减速传动系统、机载系统、北斗卫星应用系统、航空航天“四基”系统领先优势,拓展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的潜在优势。依托三一汽车、顶立科技等重点企业发展地面智能装备,依托通达电磁能、国天电子等重点企业发展海洋装备,依托山河智能、高至科技、微纳坤辰等重点企业发展智能作战装备。

5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重点项目建设。

出台长沙市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专项措施,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带动关键领域的跨越突破。深入推进中国(长沙)信息安全产业园、芯城科技园三期、航空航天工业园和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着力推进集成电路成套装备国产化集成及验证平台(一期)、高精度激光惯导产业能力提升等项目,特别是抓好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联合实验室、湖南飞机起降系统研发平台等项目实施,着力推动中国商飞与长沙鑫航机轮刹车、航天环宇、博云新材、中航起落架等对接项目落地。

(七)实施工业园区提效行动

加快长沙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促进产业聚集。到2023年,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及发展质量,打造1个3000亿级园区、5个千亿级园区,推动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1完善园区功能定位。

坚持以先进制造业发展为核心,注重提升质量效益,形成生态化、差异化、特色化、集聚化、品牌化、智能化的产业发展态势。坚持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功能定位,根据园区发展实际和产业发展状况,适时、适当优化园区功能定位。发挥国家级园区的示范作用,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带动长沙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突出省级园区的特色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加快推进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调规扩区。加大园区平台公司向市场化、多元化转型和上市力度,推动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等有条件的园区平台公司做好上市准备。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向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申请设立金库,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园区。加强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优先安排重点园区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大力推进5G、NB-IOT、IPV6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IPV6园区企业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加快建成覆盖园区主要场所的高质量5G通信网络。

3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化营商服务环境,建立高端产业、特色产品、关键环节的招商目录,做好“强链、补链、延链、育链”工作。突出高端技术、高端人才等重点要素,大力开展精准招商,着力招大引强、招才引智。重点引进产出比高、带动作用大、创新能力领先的项目,带动园区产业集聚式发展。加强产业链招商,通过以商招商、二次招商,大力引进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上下游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项目引进和投产分阶段评价分析。

4推进亩均效益改革。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发布园区产业用地投入产出强度指导标准。将亩均投资、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等亩均效益指标纳入区县()、园区考核。优先遴选改革意愿强烈、土地等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突出的园区开展试点工作,重点支持试点园区的项目建设、资金申报等工作。围绕达标提质、倒逼腾退、依法关停三个方面,指导低效企业制定落实“一企一策”工作。在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方面对优势企业进行倾斜,对劣势企业进行限制。设立专项资金,结合“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奖励优质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成效。加强对试点园区工作进展的评估与监督,积极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为亩均改革工作全面铺开打基础、创条件。

相关文档: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