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街道: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教育传承雷锋精神
乌山街道是雷锋同志基层工作生涯的起点。近年来,乌山街道依托雷锋IP探索“学习在田野、吃住在农家”课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在“雷锋精神发源地”团山湖村打造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成功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雷锋精神在当地实现“有形痕迹”向“深入人心”转变。
活化资源,从“红色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深挖本土资源,构建双向教育体系。结合团山湖村实际、雷锋成长历史等背景,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以宣讲、情景剧、教育片等形式,着力讲好雷锋故事。围绕“水美湘村”建设,着力发展田野水产农业,构建“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的双向体系,让绿色资源转化为鲜活课程,使团山湖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成为一个可以传承雷锋精神、体验农耕文化、欣赏美丽水乡风光的地方。
▲培训班围绕“水美湘村”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整合教学资源,打造立体课程矩阵。依托团山湖村治沩展览馆、最美奋斗者广场等10余处红色阵地,精心设计“奋斗、追梦、出征”三大课程套餐,配套推出雷锋“十个一”文化活动,覆盖不同群体需求。同时,在区委党校指导下,深度挖掘雷锋在团山湖治理沩水、文学创作等真实事例,开发10堂雷锋系列精品微党课,将历史细节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教学内容,形成有阵地支撑、课程引领、活动深化的立体教学体系。
盘活闲置资源,创新农旅融合模式。聚焦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团山湖村14栋、48间闲置农房,将其打造可容纳76人住宿的特色“追锋农宿”,保留农家风貌的同时融入雷锋文化元素。鼓励农户开放菜园、灶台等生活场景,打造“同吃农家饭、同住农家屋、同干农家活”的“三同”体验空间,让学员在参与农事劳作、共享乡村生活中,近距离感受雷锋精神的实践内涵。
▲团山湖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追锋农宿”。
淬炼服务,从“基础配套”升级到“精准赋能”
定制教学线路。整合对接威尼斯赌场_澳门威尼斯赌场-【app*官网】:红色教育、特色文旅、品牌产业、基层治理等特色地标,以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为中心,制定半天、1天、2天、5天的实践教学线路,通过线路串联场景、丰富课程实践,让党员干部群体、青少年群体、高校学生群体,都能在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中达到“补钙、育人、铸魂”三大目的。
▲青少年研学开展松土种植体验活动。
强化运营服务。以干部试训促基地运营提质,先后组织街道青训营60余名学员入驻基地,对现场教学、农事体验、课程设置等多个模块进行全流程检验,收集课程衔接、服务细节等建议180余条。试训后召开党政领导、体验学员、运营团队三方研讨会,围绕“红色教育生活化”“农宿服务标准化”等方面,细化制定改进措施,推动基地从“粗放运营”向“精准服务”升级。
创新利益联结。课题建设坚持“农宿共建、利益共享”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参与课程培训、实践研学分红,既发展村集体经济,又带动群众增收。当前,“学习在田野、吃住在农家”课题运营期间,已经承接培训班5期、研学活动2次,累计收入达30万元,其中,带动村民增收5万余元,带动本村企业增收2万余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近8万元。
扩大影响,从“地域印象”拓展成“品牌动能”
营造沉浸体验,感知雷锋精神内涵。围绕雷锋在团山湖村的故事,聘请专业团队对实践教学基地片区的文化氛围营造进行整体规划和视觉设计,打造“七问”书签、团山湖品牌饮用水等文创产品,并在农宿墙面展示雷锋治沩老照片、日记金句,营造“学雷锋”实践氛围,让雷锋精神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田间地头的汗水、农舍灶台的烟火、群众脸上的笑容,实现“移步换景皆教育,一草一木总关情”的沉浸式体验。
▲培训班学员进行田野上的插秧实践。
靶向引才赋能,激活乡村创业动能。为有效盘活村级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引入团山湖村农业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其经营理念和自带资源,推动团山湖村在农旅融合、产业升级等领域实现进一步突破,并培育着一批本土化的新农人和管理后备军。此外,依托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与开放包容的创业氛围,团山湖村还吸引了10余个年轻团队来村创业。
构建传播矩阵,实现精神价值共鸣。截至目前,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平均每月吸引350余人次赴团山湖村开展党性教育,自发研学打卡人群持续升温。为强化共鸣效应,逐步打造宣传矩阵,分别在国家级、省市级主流媒体和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传播推广,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课题实践始终以“接待即宣传”理念主动对接学习团队,在组织沉浸式教育过程中,将雷锋精神根植于体验者心田,推动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各行各业的实践行动,实现“一次体验、终身共鸣”的教育实效。
虽然雷锋同志已离开半个多世纪,但雷锋精神依旧迸发着新的生命力,乌山街道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用活用巧基层党校这个平台,让团山湖村这片浸润过雷锋汗水的土地,深深扎根、生动实践新时代雷锋精神,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激扬青春、接续奋斗。漫步如今的团山湖村,墙头上有雷锋的图画,田间地头有雷锋的故事,广场上飘荡学雷锋的歌声,这片土地的“学习”,也永远先从弯腰触摸泥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