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在全省推出一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典型经验做法(共16项)_威尼斯赌场_澳门威尼斯赌场-【app*官网】

威尼斯赌场_澳门威尼斯赌场-【app*官网】

简体| 繁體| 老年人模式| 登录| 注册
威尼斯赌场_澳门威尼斯赌场-【app*官网】:人民政府LOGO

创新实干?赶超跨越??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望城建设的崭新篇章

福建在全省推出一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典型经验做法(共16项)

来源:威尼斯赌场_澳门威尼斯赌场-【app*官网】: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23-02-17 字体大小: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深化数据赋能应用,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的基础上,福州市围绕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总体目标,多举措多途径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建设智慧政务大厅,努力打造“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大厅,推动政务服务由传统大厅“集成化”模式向零人工“智慧化”模式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省发改委(审改办)总结梳理并推出一批改革成效明显、企业群众获得感强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为各地各部门更好服务群众办事创业和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借鉴参考。

案例1:福州市打造“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大厅

一、改革背景
近年来,为方便广大办事群众在较为方便的双休日能够办理业务,福州市推出了周末无休服务机制,高频的公共服务类事项在双休日仍对外开放,但多数人工作时间与大厅开放时间重合造成不便利依旧存在,广大市民对于办事大厅“延时服务、错峰开放”的需求仍处在高位。针对这一痛点,福州市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与市市民服务中心“两厅合一”为契机,围绕“错峰办事、自助办理”服务模式,在大厅双休日开放服务的基础上,将原有的24小时自助服务区重新设计并提升改造,建成福州市智慧政务大厅,设置政务指挥中心、自助申报专区、智慧政务专区,打造数字化、智慧化、无人化的全新办事大厅。
二、主要做法
(一)建设政务指挥中心。依托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政务智脑”平台,融合政务概览、政务效能、政务创新、数字政务四大主题模块,在智慧政务大厅建设了政务服务“一屏通览、一键调度、一体联动、一网统管”的政务指挥中心。按照“一线督查、一线协调、一线处置”原则,政务指挥中心通过“政务智脑”及视频监督平台实时监督全市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的服务动态及政务效能数据,接收预警信息,发布问题处置指令,指挥调度全市政务服务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了政务服务“数字化、智慧化”管理。
(二)升级自助服务专区。整合征信中心、医保、社保、不动产、“e福州”等自助服务终端,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医保缴交记录查打、不动产登记证明查打、社保缴交证明查打、临时身份证明、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年检等100余项高频便民服务。自助服务专区全天候对外开放,24小时不打烊,办事群众出示健康码即可随时入场自助办理各项高频便民服务。
(三)打造智慧政务终端。在传统自助申报区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硬件配置和软件功能,按照在线、融合、迭代、智能、生态的政务服务新发展理念,打造了“榕e办”智慧政务终端,集成摄像头、高扫仪、读卡器、音视频组件、指纹采集、签字板、打印机等20余项硬件设备于一体,后端建设智慧政务支撑平台,为申请人提供一对一在线视频、智能导服、指南查打、自助预约、智能申报、秒批秒报、结果领取等全流程无感联接服务。依托“榕e办”终端部署,可实现150个事项自助申报,申请人仅需在自助终端上填写电子表单、扫描上传申请材料,或通过文件柜投递纸质材料即可完成业务申报,进而将自助办事大厅转变为无人政务专窗。
(四)试行云上交互服务。在人工智能客服基础上扩展远程视频咨询服务系统,通过“榕e办”智慧政务终端音视频组件衔接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及线下咨询窗口,实现自助申报和远程视频咨询服务同步进行。申请人在“榕e办”自助服务终端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视频咨询通道连线至咨询窗口综合咨询人员,发起远程视频咨询辅助服务,了解申报事项的注意事项及自助终端操作,实现在无人办事大厅也能获取到与线下窗口同等体验的咨询交互服务。
三、工作成效
(一)推动政务服务精准优化。政务指挥中心以政务可视化数据全景分析为主体,大厅实时视频画面为补充,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各级大厅的实时服务动态,有效实现了对数据治理、管理的宏观掌控。借助政务大数据,有效将群众业务申报、窗口人员收件、后台部门审批等线上线下服务全过程数字化,通过数据分析图表、可视化服务效能分析,实现了对全市入驻职能部门和“一窗受理”前台收件人员服务的数字化管理。通过强化异常政务数据实时捕获能力和分析能力,实现“一个平台,全域监测,快速响应”,形成基于政务大数据的异常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和辅助决策机制,提升政务决策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解决政务服务改革被动滞后的难题。
(二)实现便民服务全天候办理。智慧政务大厅24小时对外开放后,全面覆盖了广大群众的闲暇时间,丰富了高频便民服务的办理渠道,增加了群众办事的选择空间,满足了“错峰可办”的需求。同时有效分流了排队人群,缓解了窗口的服务压力。自2022年9月19日市政务服务中心揭牌以来,智慧政务大厅已累计服务办事群众10.1万余次,其中个人征信报告、医社保缴交记录查打、不动产登记证明打印等业务广受大众欢迎,办事便利度和体验感显著提升。

(三)加速无人政务转型进程。结合大厅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办事事项的业务需求,推出了集成多项智能化应用的“榕e办”智慧政务终端,打破传统办事窗口必须配备服务人员的概念,一台终端就是一个可以触达所有服务的无人窗口,推动实现线下办事“零等待”、“零距离”、“秒办结”,有力推动了政务服务“无人化、智慧化”转型,让办事对象获得“零人工”、“极智能”的政务服务新体验。

案例2:厦门市人防办深化审批业务“放管服”改革见成效

近年来,厦门市人防办综合施策,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人防领域探索实践,通过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等多项举措,支持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取得良好成效。
一、改革背景
深化人防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公平、公开、有序的人防建设市场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也是应对当前复杂严峻形势、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有利于适应现代战争形态下人民防空的需要,也是构建地下“护民之盾”。厦门市人防办综合运用“放管服”的方式,提升政策效率,推进人防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落脚于施政为民的行政本质,加快推进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二、主要做法
(一)推动简政放权,实现“权力瘦身”
1.能减的事项取消。全省首创取消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申报,不再作为依申请事项,按每个项目办事“最多跑一趟”,每年可减少建设单位跑路100趟以上。研究取消“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变更”事项,审批总事项减少为9个。
2.能放的权力下放。重新明确市、区人防部门权责清单,将部分项目5项事项下放由各区人防办办理,着重解决各区在等方面的权限不足、链条不全、覆盖不够的问题,努力让群众办事少跑腿,让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与管理“沉下去”,提升基层政务服务供给质量。
3.能压的环节优化。为增加群众办事体验感,取消人防审批方案告知,转变为内部工作环节,将“城市民用建筑易地修建防空地下室竣工验收备案”由5个工作日压缩为3个工作日。取消人防设计单独审查,推行多图联审。进一步优化联合技术指导审查,统筹协调纳入工程规划许可批复中。
4.能省的材料免交。出台相关文件,明确3个办件量较多的审批事项不再收取纸质材料,由工作人员将建管系统内的电子材料下载、存档,预计全年可减少建设单位提供图纸、方案等各类纸质材料2000份以上。
(二)强化批后监管,铸就“护民之盾”
1.强化信用建设。出台落实《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实施方案。推行审批事项告知承诺制后,同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核查,发现与承诺内容不符的,依法撤销审批并追究申请人相应信用责任。结合“5.10”全市防空警报试鸣等活动,在思明区中山路、厦门市城市职业学院开展信用主题宣传。
2.强化设计监管。对存在问题较多的设计单位进行书面提醒、约谈,不定期印发人防设计类问题通报,让各单位举一反三、自查自纠,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对通过人防施工图审查备案后设计文件进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督促问题整改,形成检查通报并进行公示。
3.强化检查培训由分管领导带队,前往各区人防办开展审批、监管业务晾晒,对比审批数据,通报存在问题及不足,提出意见建议,规范、统一全市人防系统审批标准。连续五年,每年举办1-2场人防工程设计或审批业务现场教学培训,通过政策文件解读释惑、现地观摩检测实验、授课交流等形式新、效果好、接地气的培训科目,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增强服务意识,践行“人防为民”
1.靠前服务,听民意解民忧。主要领导不定期、分管领导每月至少1次到审批窗口带班,研究部署“放管服”工作。上半年,联合市审批局组织了15家建设单位座谈会,听取群众办事遇到的难点、阻点,并提出服务措施。在省内首创牵头开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在防空地下室内安装使用指引》编制,为有效缓解电动汽车充电难题。
2.主动作为,服务重点项目。服务厦门新能安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厦门国际健康驿站等重点项目,提前介入技术服务,优化设计方案,减少重复、错误图纸设计产生的工作量,节约经济、时间成本。鉴于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特殊性,部分设计文件、施工图防护专项审查报告书无法在申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含地铁项目)兼顾人防需要审批、开展人防工程质量监督时一并提供,厦门市人防办从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按时试运营的角度出发,优化办事环节,确保多条轨道线路顺利投入使用。
3.完善机制,服务有章可循。对影响“放管服”改革要求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联合市审批局、市建设局等4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工程项目施工许可和联合验收相关措施的通知》,支持产业、教育、医疗类重点项目尽快投产。重新修订《厦门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审批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人防工程审批业务。
三、工作成效
截至目前为止,厦门市人防办10项审批事项中即办事项占80%,时限由法定185个工作日压缩为13个工作日,压缩93%,申请材料由75份减少为51份,减少32% ,实现审批事项100%全程网办、100%“一趟不用跑”,多项事项平均用时、材料精简等方面走在全省第一、国内前列,实现了“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的工作目标。
(一)大幅提高审批效率,便利群众办事创业。通过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等方式实现全流程网办,变“面对面”为“键对键”,实现了“认流程不认面孔、认标准不认关系”的无差别服务,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与获得感。如,在进行京东亚洲一号厦门同安物流园配套工程申办易地修建防空地下室审批过程中,将法定的20个工作日审批时限缩短到1个工作日,项目选择全程网办后,从受理到办结总耗时仅2个半小时。
(二)服务项目落地投产,不断释放发展潜能。通过工作人员提前介入,上门服务,向重点重大项目参建单位提供人防建设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办事流程等咨询服务和方案初审,帮助厦门新能安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2010Y01厦门国际健康驿站、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等30多个省、市重点重大项目尽快落地投产,为增加固定投资、释放发展潜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作出应有贡献,有力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收到建设单位送来的锦旗、感谢信22面(封)。

(三)有效提升监管效能,确保铸就“护民之盾”。一方面探索“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一件事”服务,融合监管内容、减少监管频次,一方面通过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强化“互联网+监管”应用等方式不断创新提升监管效能,实现了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各参建单位不断提升站位高度,系统配套建设各类人防设施,严格标准建设人防工程,为提升国防潜力、确保战时保障市民生命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案例3:厦门市数字赋能“四度”发力创新打造医保便民好服务

一、改革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医保部门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群众办事需求,从“速度、广度、准度、温度”四个维度,全力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延伸服务触角,全方位推深做实“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一网通办”,推动全市医保服务从“能办”向“快办”“易办”“好办”转变。多项创新做法为全国首创,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智慧功能,启动服务“加速度”
一是常规事项线上办。以医保国家平台建设为契机,整合资源,高标准打造医保网上服务大厅、手机APP,形成互联互通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二是“一老一小”创新办。全国率先推出医保“智能适老”服务,贴心开通移动端“家庭代办模式”,通过授权代理功能,推行医保服务、就医购药、医保结算“亲情帮办”,让无智能手机的老人小孩不愁线上办。全国首创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秒批”,开发软件打通医院、税务、公安信息通道,符合条件的产妇出院时可在手机上申领儿童医保码,直接扫码结算新生儿出生医疗费用,免垫资、免跑腿报销。三是就医诉求高效办。关注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就医需求,深度融合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应用,打造“互联网+”医保服务定点医院,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专业医师线上复诊续方开药、医保即时在线支付、快递送药上门的一体化医疗服务。
(二)延伸经办链条,拓宽服务“新广度”
一是“家门口”就近办。把经办服务下沉作为全面加强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建立覆盖市、区、镇(街)、村(居)的网格化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打造“十五分钟医保服务圈”。二是“医保+”方便办。通过“医保+服务站”“医保+e政务”,有效破解长期存在的医保经办服务网点少的难题。在第一医院等13家就诊量大的三级医院增设医保服务站,就近为群众提供医保服务。发挥对台优势,先行先试打造7家医保台胞服务站,为在厦生活台胞提供台湾健保咨询及代办报销“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全市430多台“e政务”自助机分布广、网点多的综合优势,推动业务“自助办”,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三)立足精细管理,提高服务“精准度”
一是窗口服务集成办。统一全市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指南,实现同一事项在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实现“一窗通办”“一站办结”“全城通办”。出台导办服务制度,细化导办标准,引导群众优先网上办、自助办,节约办事时间。试点开设“厦漳泉省内通办”医保专窗代收、代办高频医保业务,总结经验,并逐步升级实现医保业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二是特定群体优先办。开通“老弱孕幼”特定群体绿色通道,设置60岁以上老年群众优先服务的“长者专窗”,通过在等候区设置“爱心专座”、印制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专用办事指南、提供老花镜等人性化服务,方便老年群众现场办事。三是数据共享协同办。与民政、人社、工信、公安等近10个部门实现信息互通和工作联动,协同开展参保认定、缴费查询、待遇核查、信息比对等业务,在全国率先落实落细医保费税务全责征收机制,实现医疗救助无缝衔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一站式”直接结算,确保了“应救尽救”“应资助尽资助”。
(四)破解急难愁盼,加快服务“升温度”
一是“省内漫游”免申办。直击异地就医“跑腿”报销难、“垫支”负担重等痛点堵点,简化异地就医条件,实现“省内漫游”免备案。厦门市参保人在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就医购药,均可凭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直接结算。二是“国内漫游”秒批办。全省率先出台《厦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操作规程(试行)》,将原审核所需的2个工作日提速为“即时生效”,国家医保异地就医新规第一时间落地,从“文件”上及时落到群众“心坎”里。三是持“码”畅行随身办。加强异地就医全国统一身份标志——医保电子凭证的宣传推广,深入学校、社区、服务站点及各大银行等人流密集区域,发动医药从业人员、广大师生、各级单位等,利用微信、官网、新闻报刊等媒体平台,共同推进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使用,方便群众脱卡就医购药。
三、工作成效
(一)“云端”服务取得丰硕成果。异地就医备案、生育津贴支付等超90%医保服务事项可在“厦门医疗保障局”官网、“厦门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闽政通APP、“i厦门”等多个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网通办”;困扰新晋宝妈们的新生儿报销,办理时限从60天缩短至5分钟,实现全市开设产科医院全覆盖,累计为超1.5万户新生儿家庭提供暖心服务;智能适老“家庭代办”服务人次超53万;上线5家“互联网+”医保服务定点医院提供全流程线上就医服务。
(二)“家门口”服务提升便民水平。全市41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532个村居便民服务代办点可办理12项医保高频服务事项(含税务部门事项),并可提供参保查询、个人缴费明细打印、全国联网机构查询等23项医保便民服务事项,群众“家门口”也能轻松办理医保事;全市430多台“e政务”自助机加载8项医保高频业务和15个医保便民查询事项,实现“自助办”,进一步缩短办事距离。
(三)“码上”服务增强群众体验。截至11月,厦门市医保电子凭证开通人数超440.5万,激活率达94.85%,居全省第一。全市定点医药机构100%支持使用医保电子凭证,月平均结算量达47万人次,看病就医告别“卡时代”。市级及六区医保经办网点的20个经办事项100%实现“扫码办事”,并可通过“厦门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凭码自助查询本人医保消费、缴费等记录或办理家庭共济、出具参保凭证等业务。

(四)“跨省”结算绘就幸福底色。截止11月,厦门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434余万人次,结算金额44.3亿元。同时,厦门市开通75家住院及87家门诊慢特病跨省结算机构、717家普通门诊跨省结算机构,异地来厦人员就诊有“医靠”,看病不再难。

案例4:漳州市龙文区以一“码”对接多元需求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一、改革背景

漳州市龙文区着力在推进数字经济产业、打造协同高效数字政府、建设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进行尝试。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用工难、招商难、政策兑现难等“够不到行政审批、但又比便民热线类棘手”的问题,率先开发上线“龙文 e 企通”惠企政务程序,集成“在线帮”“用工帮”“投资帮”“政策帮”等服务模块,一“码”对接企业多元需求,打造了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政务服务平台。2021年9月上线以来,“e企通”共注册企业用户388家、个人用户4465人,浏览人次82.90万人次,共接单169件,平均解决时效18小时/件,解决率95.56%,企业和群众满意率100%。通过以“龙文 e 企通”为载体,数据要素潜能充分释放,在服务企业质效大幅提升的同时,促进了政府运行方式、履职模式、管理方法等由传统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转变,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化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困难“云解决”,随叫随到。设立“在线帮”模块,采用“企业在线提交问题、后台专人接单、分配科局限时主办”模式,建立“市区两级部门纵向联动、区内部门横向配合”协调机制推动问题解决,并及时将处理结果以微信和短信及时告知企业,以流程的公开透明倒逼行政效率提升。特别是疫情期间,通过“不见面 无接触”办理、后台“表单化 数据化”管理,为企业纾难解困、助力复工复产。
(二)人才“云招聘”,服务周到。设立“用工帮”模块,下设“干部帮扶”和“用工服务”等两个栏目,在线接单,助力用工双向流通。结合“干部帮扶”,全区组建了一支由85名相关干部组成的“数字就业网格员”服务队伍,对接125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干部下企业用“干部帮扶”打卡,及时填写企业困难、解决方式、解决效果,完成后企业可在后台对干部进行打分评价,探索形成对帮扶效果数字化考核机制。企业可以在“用工服务”上提交用工方面问题,系统后台接单后分配给“数字就业网格员”帮助解决,对于无法处理的还可提请区政府协调解决,确保企业用工上“有呼必应、有难必解”。同时,还搭建“共享用工平台”,引导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对符合条件的双方企业各给予500元/人的奖补。做法入选2022年福建首批推广的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三)政策“云兑现”,说到做到。设立“政策帮”(免申即享)模块,加强惠企政策的到达率和兑现率,将政策兑现方式由“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各政策出台部门梳理出符合相关“免申即享”政策的企业名单并告知企业,企业只需线上填写财务账号等信息即可。款项拨付后企业会及时收到微信和短信提醒。开展“沟通互动式”在线问答,将企业对政策的疑问“一对一”及时解答清楚。通过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等方式,简化政策兑现流程、提升服务企业效率、持续温暖企业。
(四)项目“云招商”,主动报到。设立“投资帮”模块,确保疫情期间招商不停工,将全区14个重点招商项目制作成数字招商地图,客商在地图中点击项目,即可弹出“项目介绍”“360°招商全景图”“在线咨询”等细分模块;还可通过“商机110”栏目在线咨询投资问题,招商专员以微信互动、实时解读形式解答推介,实现招商“全天候、零距离、快反应”。2021年底,北京盈科(漳州)律师事务所通过平台提前筛选目标楼宇后再进行实地考察,最终落户龙文。
(五)电商“云注册”,提前想到。设立“服务帮”模块,针对数字经济企业“轻资产、高附加值、人才聚集一线城市”的特点,推行“产业链+新平台+零土地”招商引资新机制,引入“虚拟注册”理念,在“龙文e企通”设置便捷入口,企业线上提交申请便可快速完成入园注册,解决疫情期间通行不便造成的注册困难,推动产值、税收等映射到龙文区。
三、工作成效
“龙文e企通”模式受到辖区内企业和群众的好评,并先后被新华政务内参、新华网、中国商报、国际商报、福建日报、《海峡通讯》等中央和省部级媒体宣传报道。
一是“快”字当头,满足多元需求。2022年3月疫情期间为保障供应,解决疫情期间车辆通行问题,龙文区迅速开通“通行帮”模块,企业提交办理副食品运输车辆通行证申请,后台自动接单、专人联系核实,共为5家配送企业核发通行证38张,为运输生活必需品的车辆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生活必需品的运输畅通及停靠方便,保障民生物资运输4000吨以上。针对货运车辆驾驶员健康服务卡办理,企业只需在“通行帮”板块,选择申请服务卡,实现货车司机自主上传、线上审核等功能,已为15家企业货运车辆驾驶员办理130张健康服务卡。问题的解决模式由“机制搭建、人员组织”变为“程序开发”,既提升了服务供给的灵活性,也高效地满足企业的多元需求。
二是“优”字为先,创新入园新服务。目前通过“服务帮”模块,龙文区内的漳州市跨境电商孵化园收到企业入驻申请133家,通过审核入驻企业97家(其中“虚拟注册”异地孵化企业70家、线下实地入驻企业27家),预计一年可为龙文区增加纳税纳统产值2亿元以上。同时,聚焦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社区电商、5G新技术和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产业领域人才紧缺状况,在园区内还组建漳州数字经济人才培训中心,年可培训各类数字经济人才5000人次。
三是“实”字托底,推行免申即享。推出商务、住建、人社、科协等领域相关优惠政策作为全市首批“免申即享”试点,已向1884家次企业兑现880多万元奖励扶持资金。

四是“干”字为本,数字赋能送岗稳就业。截至目前为止,已帮助双飞日化、天辰纸品、矢崎汽配等30余家企业解决用工近1600人。“数字就业网格员”服务队伍已走访帮扶企业累计235次,处理用工服务32次。在全省首创“龙文区零工服务中心”,线上线下引导劳动力富余企业和缺工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用“闲得慌”破解“用工慌”,平台现有登记富余企业56家、登记需求企业335家,登记求职人员1338人,已为40家次企业推荐用工560人次。

案例5:漳州开发区首创跨部门“自定义表单”让数字赋能极简化

一、改革背景

漳州开发区作为福建省首个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与华为合作,在漳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审改办改革指导下,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上探讨研发“数字机器人”一网通办。在信息智能化与政务运用上敢闯敢试,在提升办事效率上充分利用华为技术力量,在服务上寻求突破,首创“数字机器人”一件事一“键”办的数字化政务服务新模式,实践创新助力政务智能自动化转型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更加简单、高效、安全地应用“数字机器人”服务广大社会组织、企事业和群众,助力其快速实现智能化新视界,从而打造高效优质的营商环境。这项技术力量的落地,充分体现了在政策驱动与技术创新下,政务服务迈入数智发展的新阶段。
二、主要做法
(一)一件事,一“表”办。通过智能技术精准识别申请人的办事需求,“数字员工”将办理业务所有字段进行逻辑梳理,相同字段去重处理、常用字段设置默认值,最终生成一张简表,实现一件事的精准服务。申请人仅需完成最简表单的填写及提供相关证照智能录入,“数字员工”即可完成全量信息的收集。
(二)一件事,一“键”办。构建“申请+审批”的一体化全流程办理体系。“数字员工”依据申请人填写的简表,自动获取全量信息字段后,代替申请人自动在各政务服务网上完成所有办理事项的材料提交;其次辅助工作人员,完成材料辅助审核和数据内部自动流转。
(三)一件事,一“证”办。通过优化再造行业准入业务流程,将企业的“无边界”申报准备,转变成政府“无边界”的集成服务,“数字员工”优化集成行业准入条件和信息要素,将同一行业市场准入许可涉及的多表多证,优化为一表一证,再造行业准入证件。
三、工作成效
(一)一件事,简单办。今年来,漳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便开始探索“RPA+政务服务”新模式,梳理多张“一件事”表单,精准识别申请人的办事需求,申请人仅需填写很少和必要的字段,即可完成所有套餐事项的填写,实现“一件事”的精准服务。2022年11月16日,陈先生来办理“我要开公司”,原来申请开办公司,由于流程复杂,至少填写5张表单,一般找代理公司辅助办理。现在流程简化无需代理,个人办理只需填写一张表单,全程5分钟完成申报,简单便利。享受了“数字员工”带来的便捷服务后,陈先生感慨地说:“极致时代,数字化智能服务真便利!”
(二)一件事,智能办。“数字员工”代替申请人实现跨系统填报,避免繁琐、重复、多地提交材料,简化申请流程,实现智能填报。其次“数字员工”辅助人工实现材料审核、业务审批和数据内部流转,在保证高准确性的前提下,高效完成业务申请审核,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商事登记综合窗口的工作人员叶女士表示:“之前引导群众完成申报平均需要一个小时,自从有了‘数字员工’后,完全由‘数字员工’进行申报,真正实现了一件事一“键”办,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办理等待时间。”

(三)一件事,高效办。自动实现多源信息录入和归集,降低行业准入成本和办理等待时间,申请人从等待3.5小时优化至0.5小时,实现“一证准营”提质增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拓展“数字员工”应用场景,打造营商环境新模式。

案例6:泉州疏通审批流程堵点 加快项目落地开工

一、背景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工作要求,泉州市发改委、市政务服务中心以服务提质、审批提速、监管提效为重点,围绕“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1+3”专项行动等中心工作,创新运用“帮代办”“局长走流程”“模拟审批”等工作机制,带动市、县两级审批部门自觉梳理办事流程“难点”“堵点”问题,破解“人等时间”等审批难点,重点做好省市重点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报批指导、审批帮扶督办等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开工。
二、主要做法
(一)“帮代办”服务加快推进“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印发《项目谋划策划政策参考》,指导谋划策划一批城市更新改造、惠民生补短板项目。开展设立无偿“帮代办”服务专窗,配备“线上客服”“线下专员”,盯紧省、市重点项目用地预审、环评等工作,加快地方专项债和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报批进度,在项目策划生成后即纳入“帮代办”项目台账,指导项目业主科学制定项目报批计划,明确报批事项、主要时间节点,梳理形成项目流程图。每两周召开工改会议,按照“周梳理、月会商、季度调度”,定期通过视频会议、专题会议、项目会商会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报批困难问题,指导开展同步报批,交叉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此外,鲤城区发改局还创新建立了“驻局律师”制度,在项目立项、审批、招标等环节提供全流程法律服务。今年来,全市共有703个项目纳入“帮代办”项目库,召开专题会议26次,收集问题211个、协调解决183个,压缩承诺时限39个工作日、压减申请材料76份,77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涉及项目总投资25607亿元。
(二)“局长走流程”活动点题整治“审批流程堵点”。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泉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长走流程”专项活动的通知》,以群众“会不会”、流程“顺不顺”、体验“好不好”、质效“优不优”为标尺,组织全市审批部门“一把手”“沉浸式”体验高频事项咨询、受理、办结、评价等具体办事流程,感受企业、群众“急难愁盼”。设立营商环境交流中心,开展“局长—会长(行业协会)话营商”系列活动,邀请办事群众、项目业主、企业代表、进驻部门、“走流程”主官等相关人员28批次前来中心,广泛开展座谈交流。截至9月,共梳理存在问题1129个,解决1091个;与上一年度相比,行政许可事项“减时限”提升5.67%、“即办件”提升9.31%,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简易事项“一趟办”、“最多跑一趟”事项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三)“模拟审批”机制探索实现“拿地即开工”。制定出台《泉州市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工作方案》,立足促项目落地角度,在业主办理土地报批手续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依托“模拟审批”机制,提前开展可研、初设、水保、环评等前期工作,并通过并联审批等方式,折叠审批前期耗时,双管齐下打破不同审批阶段的壁垒。截至目前为止,全市23个审批事项开展模拟审批,336个项目享受模拟审批“政策红利”,其中,晋江市推行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模拟审批”,前移“建筑设计方案技术审查”环节;南安市推出智慧导办平台,业主线上填写项目信息后即可自助生成办理流程图;永春县、德化县通过“模拟审批”实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开启企业办证“直通车”模式。
三、取得成效
通过将帮代办与模拟审批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推动了项目报批进度,促进项目提前落地开工。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妇幼综合楼项目,因时间紧任务重,且项目业主对报建工作不熟悉,向中心窗口提出了帮代办申请。中心受理后立即协助业主准备申报材料,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让业主在办理项目建议书时,同步办理项目可研暨初设事项模拟审批,使该环节的报批时间从原来所需的36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整个项目的全程帮代办均在线上完成,帮代办专员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指导业主通过网上报建系统完成报批,并通过邮寄方式寄送评估报告等文件,为业主节省往返跑路的时间,实现“一趟不用跑”。帮代办人员针对泉州市晋光小学东海校区扩建项目,适时引入“模拟审批”服务机制,引导业主进行“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含多评合一)”模拟审批申请。在项目办理备案和用地手续的同时,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并出具模拟审查意见,大大折叠了前期审批耗时。目前,该项目已取得桩基施工许可,提前开工建设。帮代办服务和模拟审批机制双管齐下,有效推动了项目进展。

今年来,市县两级共有668个项目开展帮代办审批服务,推动市县两级2922个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审批,777个项目提前开工,涉及项目总投资25607亿元;市县两级372个部门一把手参加“走流程”活动,梳理解决问题1091个,压缩承诺时限2835个工作日,压缩办理环节395个,压缩材料1303份;推行告知承诺制事项600个;出台规范性文件287份,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提升审批服务效率“三减一提升”相关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全省先进。

案例7:德化县探索推行行政审批服务帮办代办制

一、背景情况

为贯彻落实省委“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的部署要求,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解决德化县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造成办事不便等问题,结合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德化县着力在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推行行政审批服务帮办代办制,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主要做法
(一)组建帮办代办队伍。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县行政服务中心加强对乡(镇)、 村(社区)等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点)帮办代办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推行村两委“免费代办”模式,对帮办代办服务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及时协调沟通,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企业和群众尽快办理各类手续。二是打造专门队伍。从镇村两级干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爱心小分队、重点项目服务员中择优选聘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员等组建5支帮办代办“店小二”队伍,在18个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全县217个村(社区)综合便民服务站及73个邻里中心设立代办服务点,创新定点代办、上门代办、智能代办等模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三是明确工作职责。要求帮办代办人员熟悉掌握各项事务办理条件、流程及时限,全面了解掌握群众企业所需的审批服务需求,同时,由项目挂联人员为重点项目提供帮办代办服务,负责解答咨询,协助准备、代收申请材料,代替项目业主办理手续,开展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今年来,完成企业帮办代办服务648家,乡镇帮办代办780件。
(二)梳理帮办代办清单。一是定期梳理事项。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结合“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各审批部门和各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配合,根据行政审批服务工作重点和群众代办需求,按照“应沉尽沉”的原则,定期梳理各自的审批服务帮办代办事项清单和工作流程,把群众最迫切需求的高频服务事项下沉到乡镇村(社区),实现群众办事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二是推进权限下放。按照“应放尽放、能放尽放”原则,全面梳理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权限,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手续,精简办事材料,将梳理出的帮办代办事项审批和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村(社区)一线,全力推动政务服务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今年共梳理下发27项全县通办事项。三是确定代办范围。由县行政服务中心根据行政审批工作重点和群众代办需求,全面梳理形成福建省企业退休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核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参保登记等代办事项服务清单,同时将县域内的所有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县域内的省市重点工程项目、投资额超过10000万元的项目或县委、县政府指定的其他项目纳入代办范围,按期办结率和当日办结率分别达到100%、93.0%。
(三)建立帮办代办工作机制。一是完善相关制度。出台《德化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行行政审批服务帮办代办工作制度的通知》,建立代办事项定期梳理、代办流程规范运作、代办成效考评激励等制度,形成帮办代办闭环管理机制。二是规范帮代办流程。严格帮办代办流转机制,企业群众向代办员提出申请,并提供申办事项所需材料,对于材料齐全的,由代办员登记并填写代办服务事项登记表,正式受理并及时通过手机终端反馈办理情况;对于材料不齐全的,帮办代办人员一次性列出缺少的材料以及补齐材料的途径或方法,方便企业群众方便快捷的补齐材料。按照“一人一事一评”的原则,引入群众满意度评价,形成“认领事项—及时代办—动态反馈—事项完结—办理评价”闭环运行机制。三是实行办件补贴。县行政服务中心对社区网络员实现代办补贴制度,按照“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原则,落实网格员行政审批代办服务工作绩效量化考核,形成以工作量为基础的工作补贴机制。对代办事项按照需要前往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并将结果(证件)送达委托群众的代办事项每件给予20元补贴;对只需要前往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不需要送达结果的每件给予10元补贴;对不需要前往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但需要上门为群众办理的每件给予5元补贴。每年由乡镇网格分中心负责核实统计网格员行政审批服务代办量。有条件的乡镇可对村级代办员给予一定的补贴。
(四)强化帮办代办培训考核。一是加强人员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跟班轮训、现场教学等方式定期组织帮办代办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律法规、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业务培训,全面强化代办工作队伍的政治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升代办员能力素质。今年来共开展培训5次。二是强化跟踪对接。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现场核验、办结单签录等方式,实时获取企业和群众对代办服务的意见建议,找准改进和完善工作的切入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落实全过程跟踪服务。今年来共收集群众对行政审批的意见建议86条,并在党群城市家园、凤凰社区、大洋社区、浔东社区、富东社区、丁溪村、茶具城配备服务代办终端机7台,实现了群众诉求的“全响应”。三是建立考评机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自我督查和委托第三方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代办服务的日常监督考核。同时,做好信息公开公示,依托村级政务公开栏等载体公开帮办代办人员姓名、联系方式以及代办事项名称、办事指南等内容,确保代办流程受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监督。通过通报表彰一批优秀帮办代办员,进一步提升帮办代办服务水平。今年来先后对5名优秀代办员进行表彰。
三、取得成效
一是企业群众满意率明显提高。帮办代办人员经常性入户走访了解企业群众民意,做到信息及时互通互享,有效化解企业、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同时,在群众办事大厅内设党员志愿服务专岗、张贴信息无障碍志愿服务标志、设置特殊群体绿色通道,紧密结合老年人、残疾人、哺乳期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在办事大厅内配备轮椅、助听器、妈妈小屋等便民设施,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加方便、贴心的服务。今年来共有评价106350件,其中非常满意106345件,满意5件,无差评评价。
二是让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通过代办员积极主动对接、全身心代办服务,协调解决审批中各类难题,有效破解了“审批慢”“审批繁”“审批难”问题,推动重点项目快速审批、尽早落地。实现项目审批时长整体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比国标少90个工作日、省标60个工作日)。今年来共受理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939件,办结911件,电话回访项目业主107个,开展咨询协调、业务辅导、上门服务共132场次。

三是全面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帮办代办服务的深入实施,形成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人人有责任的工作落实体系,让企业群众享受到了“快、优、便”的政务服务,办事获得感不断增强,创造了爱商、亲商、重商的高质量营商环境。

案例8:三明市委编办“四个精准”促进全市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清理规范提质增效

一、改革背景

三明市委编办在全市范围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清理规范工作,针对历次机构改革后撤并整合事业单位数量比较多、历史遗留问题比较突出等实际情况,通过主动摸排精准发力、落实责任精准攻坚、分类推进精准施策、优化措施精准服务,有效推进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清理规范工作,有力保护举办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以及社会债权人方面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截止2022年12月15日,全市应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法人840家,已完成清理812家,完成比率达96.7%,除因债权债务等历史遗留的注销清理问题外已基本完成清理规范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主动摸排精准发力。着力在主动摸排上下功夫,通过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情况,确保精准发力。一是注重统计调研,主动在系统“查”。组织开展全市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清理规范统计调研,并通过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系统、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线上巡查,核实有关单位信息,建立准确的应清理规范的事业单位法人台账。二是注重文献调研,主动从档案“找”。组织开展市本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清理规范,通过查阅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机构编制档案及市档案馆等有关部门单位的档案,主动帮助有关单位查找清理依据等缺失的材料。三是注重实地调研,主动跑单位“送”。组织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清理规范实地调研,深入三元区、明溪县、宁化县和农业、文旅等部门单位,主动上门送清理政策、清理办法及其缺失的机构编制批文等有关材料,从源头上解决部分事业单位历史遗留的情况不清、资料不全、依据不明等“无法清理”的问题。
(二)落实责任精准攻坚。着力在明确责任上下功夫,认真区分界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具体责任,确保有关部门单位对标对本精准攻坚。一是落实编办内部科室联动责任,确保“有人抓好”。将事业单位法人清理规范工作情况纳入每年开展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研评估范畴,与日常机构编制办理事项相结合,对未及时办理清理规范的,相关科室暂缓办理有关机构编制事项。二是落实联席成员单位联管责任,确保“有人管好”。主动加强与财政、公安、人社、税务等部门的联动,协调解决注销清理过程中出现的人员分流、社保缴纳、人员退休、工资接续、账户衔接等问题,充分发挥法院、发改、民政、市场监管、人行等17家联席成员单位的联合监管作用。三是落实主管部门单位主体责任,确保“有人办好”。实行月报制及联络员工作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单位每月报送清理规范工作进度;举办单位和有关事业单位各明确1名监管人员和经办人员,有效解决涉改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后“无人清理”的问题。
(三)分类推进精准施策。着力在研究注销清理难题上下功夫,分类分批推进,确保精准施策有效破解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难题。一是“注销一批”。对没有债权债务的应注销事业单位,限期完成注销清理;对区划调整涉及的市、区两级应注销登记的132家事业单位,和属于合并组建的,推行简易注销办法。二是“清缴一批”。对未按要求开展注销登记工作的,严格执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废止、冻结措施,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名称公章。三是“承诺一批”。对法人登记(备案)又在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取得相应法人资格的“双重法人”事业单位,直接约谈相关责任人,要求其承诺限期整改;对举办单位发生变化,或相关职能分解到两个以上部门的,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座谈协商,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并认领承诺具体责任事项,有效解决推诿扯皮的问题;对因涉及诉讼、存在债权债务等问题暂时无法启动注销工作的,实行“一单位一方案”的办法推进。
(四)优化措施精准服务。着力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针对清理规范中出现的注销登记疑难问题,及时帮助梳理解决机关事业单位服务对象及经办人员经常呼吁帮助的注销程序、材料及操作等“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确保注销手续一次办好。一是全力解决程序不明确问题。制作印发《事业单位注销登记程序步骤表》,逐项列出有关发布公告、成立清算组织、清算等每个步骤的政策规定和法定时限要求,并针对不同的事业单位分别商定最优方案。二是全力解决材料不规范问题。编写印发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公告、成立清算组织、清算报告等3份要件模板,供有关部门单位参考,确保提交材料一次通过。三是全力解决办理不顺利问题。依托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系统,在e三明平台开通事业单位登记信息查询功能,并通过开设专门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科公共邮箱,及三明市政府内网办公平台、微信、腾讯通等多种渠道,实行线上实时反馈指导。对仍无法解决操作问题的,实行线下预约开展“一对一”指导帮助,有效解决有关人员“不会注销”的问题。
三、取得成效

三明市委编办全面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情况,截止2022年12月15日,全市应注销清理587家,应清理“双代码”11家;已完成注销清理555家、完成“双代码”清理11家。有效提高全市事业单位法人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保护事业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获得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书面表扬;2022年,被省委编办推选为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典型案例。

案例9:莆田市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审批

一、改革背景

近年来,莆田市以“项目全覆盖、业务全流程、数据全归集”为目标,聚焦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通过申报平台一体化、套餐分类智能化、存量材料数字化,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项目更快落地、开工、投产,进一步提升莆田的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平台“一张图”,实时监测异常行为,破解项目审批“堵点”

通过健全工程建设项目联审机制,与全市“一张图”系统深度融合,将20个部门的64项审批业务的相关节点设置自动监察规则和企业申诉反馈功能全流程纳入实时监察节点,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网集成、过程监管”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统一审批流程,实现一口受理、全程网办,有力监测破解反复退补件、重复发起特殊环节、超短时间办结和体外循环等异常审批行为等项目审批“堵点”。

(二)深化“自己‘批’网上办”模式,智能分类项目审批集成套餐,突破流程选择“难点”

深化全国首创的“自己‘批’网上办”审批服务模式应用,实行“开卷式”审批和智能申报指引,利用项目信息逻辑判断,推行智能场景式引导,分阶段自动生成工程建设项目房建、市政、交通、水利等全类型64个审批服务事项的项目专属流程图。针对性区分项目必办事项和待定事项,辅助企业快速确定审批流程、事项清单、材料清单,实现“一个项目一张审批流程图、一个项目一份审批事项清单”,进一步方便申请人快速找到属于自己的“套餐”,降低项目审批人员与报建人员的沟通成本。

(三)强化数字赋能,无感复用存量材料,消除线上申报“痛点”

加强审批全过程信息共享,完成和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统一社会用户实名认证平台、省企业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服务平台等14个省级系统,莆田市电子证照综合管理系统、莆田市标准事项管理系统等10个市级系统对接,实现互联网用户统一认证、跨省电子印章互认、审批事项数据同源、电子可信文件复用、项目信息数据共享。进一步优化可信文件调用模式,打造企业“一键申报”模式,整合企业提供申请材料环节的上传材料、调用电子证照、调取中介成果功能,实现项目申请材料一键提交,同步分类归档,并在后续事项办理时自动关联无感调用,提高申请材料复用率。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从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数字化图纸闭环管理。在施工许可手续办理阶段,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电子施工合同、中标通知书等70%以上申报材料可以通过电子证照共享和跨系统调用获取。

三、取得成效

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的持续改进完善,有效解决了审批环节多、部门多、时间长,以及审批尺度松紧不一、标准层次不齐、工作人员自由裁量权大等问题。自系统运行以来,全市共登记建设项目6910个,累计办理事项12394件次,切实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审批服务效能有效提升。改革实施后,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事项较改革前压缩45%,审批时限压缩了60%以上。按照“细化分类、明确事项、压缩时限”的要求,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带方案出让用地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62、44、35个工作日,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减至35个工作日以内,水利工程、交通工程2种项目工程审批时限压缩至45、60个工作日内。对小型低风险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针对性审批改革,全流程审批时间不超过16个工作日,实行施工许可证开工条件告知承诺制,相比以往,申请材料可减少7项,减少70%,审批时间缩短2.5天,缩短83.3%。

(二)工程规划许可审图效率有效提升。建设智慧审图系统,整合技术服务系统、指标核算软件系统,衔接用途管制系统、多测合一系统,把规划设计、审批管理及规划信息建库三个环节衔接起来,以机审辅助人审,实现智能化“电子辅助审查”,提高技术审查工作的公开透明度,降低审查人员与报建人员的沟通成本。2021年11月份运行以来,全市共受理271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建设许可审批时限诺时限由12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2022年第二季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用时4天,居全省第二。

(三)项目落地开工速度有效提升。从具体项目来看,“湖心·正荣府”项目,从投资项目备案到取得施工许可开工,全流程跨度用时约51天;“大唐毓秀世家”安居型商品房项目,从2020年10月21日拿地到2020年12月16日施工许可证核发、项目开工,全流程跨度用时仅用了41天;“涵江保利堂悦”项目从2020年10月30日拿地到2020年12月31日施工许可证核发、项目开工,全流程跨度用时45天,项目落地速度大幅提升。

案例10:莆田市打造公安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全省样板

一、背景情况

莆田市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积极推动公安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创建工作,在全市6个县区14个派出所打造“不找警种、不分区域、一次办成”服务模式,实现户政、交警、出入境、治安、海防等5个警种107个事项“一窗通办”。
二、主要做法
(一)分批次试点推进。有效评估群众实际需求、派出所硬件设备、交通便利度、配套服务条件等综合因素,以涵东、湄洲派出所作为第一批省厅试点先行先试,在辖区5万人口以上的12个派出所开展第二批改革试点,扩大“一窗通办”辐射面。从统一名称、业务授权和培训、实地验收、集中宣传、完善配套五个维度规范窗口运行。今年以来,14个派出所共办理业务4.52万笔,服务群众5万余人次。
(二)全流程技术支持。将原来户政、交警、出入境、治安等不同种类的26个设备优化整合为8个,实现打印机、照相机、高拍仪、指纹采集仪等共性设备唯一化、最优化,其中7个为原户籍窗口可再利用的旧设备,有效节约创建成本。市局组织技术人员全程对派出所“一窗通办”设备进行现场及远程调试,实现多个警种业务一机融合、高效运转。
(三)多举措保障运行。根据107项事项清单制定“一站式”综合服务培训提纲,制作63个高频事项网办教程,通过集中学习、理论测试、跟班实操等方式常态化对综合窗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实现“一警多能”。针对“一窗通办”新增的补换领机动车驾驶证业务,对周边缺少系统联网驾驶证体检点的派出所,推动周边医院、社区卫生院申请驾驶证体检系统联网资质,提供配套服务。投放全省首台户政、交警、出入境三合一“全警通”自助机、自助体检机等自助设备,提高“一站式”试点派出所“自助办”水平。
三、取得成效

全市创新的硬件设备清单、实地验收标准等作为全省样板被省公安厅全省推广。9月14日,省公安厅在莆田市召开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暨推进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试点建设现场调研活动,组织省公安厅6个警种、全省10个地市人员观摩涵东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创建情况,莆田市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的经验做法予以全省推广。厦门、漳州、宁德、三明等地市公安机关先后到莆田市学习借鉴创建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经验做法。

案例11:市区联动 同城一体——南平市创新开展市区审批服务一体化改革

一、改革背景

南平市针对市区两级审批服务事项事权、审批范围不同,群众因不了解市区两级事权划分而跨楼层上下跑等问题,创新推出市区审批服务一体化改革。从当地企业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以“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为导向,以推动政务服务同城化、无差别办理为目标,按照“市级牵头、一窗通办、后台流转、分级审批”原则,通过对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深度整合,打破地域限制,设立市区企业开办、不动产、医保、人社等“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增设项目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专区,实现市区两级行政审批服务同频共振、“一窗通办”,形成审批合力,节约行政成本,避免群众在市、区部门不同楼层上下跑,提升群众线下办事的便捷度和体验感。
二、主要做法
(一)分类设置,优化窗口布局。按照“市级牵头、一窗通办、后台流转、分级审批”的原则,分类对市区审批服务窗口进行整合。一是设置分领域综合窗口。对涉及多部门联办的市区企业开办、二手房转移登记和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事项进行“化学整合”,建立分领域综合办事窗口,实行市区“一窗式”改革、“链条式”服务,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对一个窗”。二是设置无差别综合窗口。对简易单部门业务的市区医保、住房公积金和市人社局事项等进行“全科受理”整合,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级分类审批”的模式,实现无差别综合办事。三是设置行业办事专区。将单部门中涉及多警种、多类别的公安警务、司法等部门事项集中到一个专区实行“物理整合”,推动行业业务“一处办理”。
(二)委托下放,推动业务联办。实行市区入驻部门合署办公,建立市、区业务联办机制,有效打破市、区两级服务界限,实现审批服务“同城通办”。一是围绕业务特点,分类推动下放授权。根据入驻部门业务特点,采取委托下放、委托收件、双向授权等方式进行业务办理,如市住房公积金中心、税务窗口采用委托下放方式将市本级事项交由建阳区窗口进行办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将所有事项受理权限统一交由建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收件,再采取后台分类审批的方式办结,实现群众“无差别”办理;市医保中心打通市区两级事项办理权限,采取市、区两级双向授权的方式共同办理全市医保业务,实现医保事项“全域通办”。二是统一服务标准,实现市区业务同窗受理。将南平市、建阳区“企业开办专区”组合优化、合二为一,打破市区两级外资企业登记类型和大中型及小微企业规模等审批服务差别。整合后的一体化企业开办专区,各类企业开办均可享受营业执照申办、印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医保、公积金登记、银行开户等全流程一日办结的高效服务。三是加强示范带动,推动市区业务同步提速。发挥市区窗口融合叠加效应,通过市区业务相互融合、互学互鉴,推动材料精简、时限压缩、效率提升。如市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推进部门协同、信息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材料,进一步梳理可减免的申请材料,推行告知承诺制,经梳理,市区两级国有建设用地及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等7个事项由原来的94份申请材料精减为49份,压缩率达48%。
(三)加强配套,提升服务体验。以市区两级融合为契机,强化配套服务,提升群众办事体验。一是延伸帮代办链条。整合导办队伍,将帮代办范围延伸到“一件事”“特殊群体服务”“自助机指导”“综合出件”,并针对涉及老年人、孕妇、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特殊群体开通帮代办“绿色通道”,梳理出“南平市公积金提取_离休、退休提取住房公积金”“企业退休人员、工伤职工及供养亲属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等23个老年人高频服务事项,今年以来,共完成9503次帮代办服务。二是拓展个性化功能。增设项目服务中心,为企业和项目业主提供VIP服务,打造集招商政策咨询、项目落地联审、工程项目审批代办为一体的服务平台。设立金融服务专区,在原有农商银行、工行的基础上,引进农行、建行、中行入驻中心开展金融服务。三是开展“体验式”整改。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市区两级审批部门一把手进驻大厅窗口,顶格协调、现场解难题,倾听企业、群众意见,对工作流程不优、告知不清晰、办事不快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能现场研究解决的即知即改,需后方研究讨论的,及时协调商议限时整改优化。
三、取得成效
一是空间布局更科学。通过市区一体化窗口整合,打通行政层级,推动更多事项实现市区无差别受理,将原分布在不同楼层不同区域的市、区两级12个业务专区,整合设置为10个专区,窗口数量由159个精简为131个,精简窗口28个,进一步节约行政资源和群众办事成本。二是业务办理更高效。以物理整合推动窗口业务“化学融合”,市区协同对审批事项进行精简申请材料、减轻办事负担,市区两级审批服务事项共精简材料852份,减少139个环节,减少跑腿次数326趟,压缩审批时限466个工作日,提升即办事项84项,审批效率提升40%以上。三是服务环境更亲民。通过市区两级入驻部门主要领导以办事群众身份全流程体验业务办理过程,推动政务服务改革,共有市场监管、司法、自然资源、交通、财政局等36个单位主要领导参与,共提出79条优化措施。

案例12: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升邵武营商环境

一、改革背景
为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等,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设,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邵武市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极力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业务全覆盖支撑平台。建设邵武市政务服务旗舰店,打造权责清单库和便民服务清单库,将权责清单以外的镇街、村居等事项纳入服务体系,内设党群服务中心、帮代办、便民服务中心等8个模块,涉及部门43个,实现服务全联动、全周期、全天候,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框架体系。搭建邵武市属地服务管理系统,在已有的社区网格平台基础上升级改造,对接闽政通对社区人口采集实现精准识别,将人口信息与地理位置信息两大要素融合应用并实行动态管理,开通服务事项外网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党群服务模块、综合治理模块,对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和权责匹配原则对社区及村(居)职责进行定位进行标准化的服务和管理,通过“一网通办”达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及“村呼镇应,乡呼市应,企呼政应”的目标,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全覆盖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延伸。
(二)搭建乡镇服务能力支撑平台。以吴家塘镇党群服务中心为试点,依托邵武市政务服务旗舰店和邵武市属地服务系统,打通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南平市社区网格化平台及综合执法平台的基础上,设立便民服务清单库,实现政务数据纵横全贯通、业务事项各方全协同、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集成,有效支撑了乡镇(街道)“六办三中心”的机构改革。通过协同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针对工业园区的企业服务,创新“企呼政应”机制,推行运用“交地即发证”、“交地即开工”创新做法,部门协作、服务前移,政企联动,使邵武绿闽项目从土地挂牌到项目开工,用时不到2个月。成功将消极等待的政务服务向主动靠前的政务服务转变,努力打造营商环境“引力场”助推高质量发展。
(三)搭建社区基层服务与疫情防控支撑平台。依托邵武市政务服务旗舰店和邵武市属地服务系统,率先在西门社区等4个村居推广“一村一码”,实现基层党建“码上抓”、权利运行“码上督”、群众诉求“码上办”、公示内容“码上看”、信息采集“码上采”,有效破解当前村(社区)事务公开不彻底、监督不到位、服务不高效等突出问题。同时,与福建健康码、核酸等信息打通,自动将采集到的村居重点人员进行疫情监测并预警,有效提升疫情防控工作效率并有效缓解社区基层的疫情防控工作压力。
三、取得成效

一是政务服务旗舰店成效显现。全面实行行政审批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联网办理,2022年以来共受理办结343815件;全类型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提高至81.08%,服务事项减时限达88.05%,行政许可事“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提高至95.24%,减时限提升至92.58%,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率和获得感。二是省网上办事大厅与综治网格率先打通。建设邵武属地服务管理系统,连接省网上办事大厅与社区网格,将服务延伸至村居,实现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纵向到底。同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实现以信息化平台建设支撑乡镇“六办三中心”机构改革。三是“一村一码”在全省先行尝试。依托信息化平台,对村居事项实现“掌上办”、“网上办”,有效建立社区网格的作用,明确社区管理,完善村居服务指南,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向社区延伸,并有效降低了社区社区疫情防控压力。

案例13:龙岩市全国首创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平台

一、背景情况

多年来,因不动产交易、登记涉及住建、自然资源、税务等多个职能部门,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数据共享难以同步,导致群众企业办理“多头跑、手续繁、效率低”,一直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面临的痛点、难点,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切实听民情、解民忧,进一步解决群众企业交易、登记“烦心琐事”,龙岩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坚持效率导向提效能,以数据共享为攻坚重点,以“一窗通办”为主要抓手,持续深化多部门“一件事”改革,推动不动产交易、登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一步到位,切实以“数据跑”代替“群众跑”,用创先争优的“加法”为业务办理做“减法”,给群众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便民”,一窗通办杜绝办事“来回跑”

为进一步便民利企,近年来,龙岩持续推行“一窗通办”,其中,针对高频的不动产登记业务,引导设立集二手房解押、网签、交易登记、税费缴交、公积金提取、水电气网联动过户、EMS邮寄服务于一体的不动产交易、登记综合受理窗口,并设置了自助办理区,整合所有申请表单为《二手房转移登记“一件事”集成服务申请表》,梳理制定办事指南“一清单”,避免重复提交申请材料,实现办事9部门“一清单”一次性告知。群众企业仅需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申请材料,即可“一站式”办理二手房交易、登记涉及的公共服务事项,解决线下办事“来回跑”问题。

(二)锚定“融合”,全国首创交易登记一体化

在不动产交易、登记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的体制下,由自然资源局牵头,与住建、大数据、税务等部门“统一步调”,于2021年12月31日在全国率先搭建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将新建商品房网签、备案、预告登记等业务事项统一纳入一体化平台。同时与省网上办事大厅实现同一认证体系,群众企业可从省网上办事大厅无感跳转至一体化平台,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异地购房,在线完成新建商品房的网签、备案、预告登记,审批部门“一键式”完成多事项办理。

(三)深化“共享”,信息互通力戒审批“材料繁”

一体化平台通过嵌入式信息共享集成,统一了申请入口,打通了自然资源、住建、税务、公积金等9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所有申办材料均在平台上生成,多部门共享电子文档,群众企业可随时随地可查看办件环节和电子证照生成情况,实现群众企业存量房(二手房)不动产交易、登记“全流程网办”“一趟不用跑”。同时运用“CA认证、电子签章、人脸识别”等技术,可实现多个事项一次申请、一次录入,一次签章即可批量签署多种材料,实现新建商品房、存量房(二手房)交易、登记“一网填报”“一键办结”,彻底改变了过往层层审批、材料成堆的现象,推动无纸化政务审批再进一步。

三、主要成效

线下“一窗办”:设立不动产交易登记综合受理窗口,率先推行多部门、全覆盖“一窗融合、一表申请”创新举措,将原先需要进出9个部门9个窗口、取9个号、排9次队、填写至少9份申请表单、耗时5天才能办好的事情压缩至当日办结,实现二手房交易登记与水、电、气、广电联动过户及公积金提取等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结,截至目前为止,已成功受理办结联动事项16277件。

线上“一体办”:借力数字技术赋能“放管服”改革,打破跨部门业务办理壁垒,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平台,实现了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件事”从线下“一窗通办”到线上“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彻底解决群众企业不动产交易登记“烦心琐事”。自一体化平台上线以来,已成功办理不动产交易登记10124件,惠及群众21822人。

案例14:龙岩市推行“乡镇便民集成服务标准化”试点改革工作

一、背景描述

为解决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职能作用离标准化规范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差距较大、人员力量参差不齐、工作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提升基层群众办事体验度和改革获得感,龙岩市积极探索乡镇便民集成服务改革,于2019年率先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向乡镇延伸拓展,以上杭县为试点拉开乡镇便民集成服务标准化试点改革工作帷幕。
二、主要做法
(一)“三个导向”倒逼“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在乡镇扎根。近年来,龙岩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靶向发力,紧贴群众办事需求,着力在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领域闯出一条新路。2019年4月,上杭县古田镇率先推行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将原先乡镇事权中分属于村建、民政、计生、社保、国土、残联、卫健、扶贫、市场监管、派出所、三农保险、供电、自来水等乡镇直办单位(公用企业)的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在一个综合窗口办理,全面推行无差别“全科室受理”。经过古田镇试点,2021年,龙岩向全市各乡镇复制推广,基层群众办事体验大幅提升。
(二)“抢抓机遇”助攻“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向国标挺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在全市推开的基础上,龙岩市秉承创多项国家标准的历史经验,以创建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为目标,积极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进一步规范提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2020年1月,“上杭县乡镇便民集成服务”获批国家第六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全省仅有两个获批项目之一。该项目以“小切口”破解乡镇审批服务改革关键点,搭建一套乡镇通用的标准体系,彰显龙岩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决心。2021年8月,上杭县乡镇便民集成服务标准体系顺利通过省、市有关专家验收;2022年10月,高分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考核评估。该体系包含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管理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四项体系,十六个子体系和281个标准项。各乡镇正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全面实施,3057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三)“标准规范”支撑“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平台建“多型模块”。杭县以标准体系为引领,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向更宽领域突破。推出全市“八个率先”行动,即率先试行个体工商户“家门口办照”,为解决乡镇市场监管所“一所管多镇”、人员力量单薄无法派员进驻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历史难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22年3月1日起,在上杭县各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率先试行办理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注销登记和营业执照换发、遗失补领等证照服务事项。实现22个乡镇全域通办,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2022年至今,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个体工商户相关业务3200件。率先推进“智慧残联”全流程网办服务平台,2021年,上杭县把残联5大便民服务事项13个子项的全流程网办受理权限下放至乡镇,协同上杭县医院打造“智慧残联”全流程网办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办理,破解了因乡镇地域和户籍限制影响特殊群体办事的困局,2021年以来,通过“智慧残联”全流程网办服务平台办结办件4081件。率先编制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大纲,以乡镇便民集成服务标准体系为母版,2022年,上杭县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编制出一套适合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人员的《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培训大纲》,以线上线下、集中分片培训和实操演练、技能比武、考核评定等方式,固化乡镇全科受理人员能力,打造一支岗位稳定、业务规范、标准统一的队伍。率先推出公安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2021年,上杭县公安局古田派出所在率先试点将户政、治安、交警、出入境共5大项103个小项高频服务事项集中至派出所“一站式”办理,群众可“不找警种、不分区域”在一个综合服务窗口即可一次办成上述所有的跨省、省内业务,方便群众就近办、一次办。截至2022年12月,古田派出所办理户政类业务3145笔(其中跨省通办业务29笔,办理外省身份证27笔,交管业务425笔,治安业务19笔,出入境业务2笔。率先推出“政务服务+金融”组合服务,2021年9月将e龙岩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投放在各乡镇人流量大的农商银行金融服务网点,提供临时身份证明、不动产登记、养老保险、医保缴纳查询打印等900多项“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率先设立村级便民服务(帮)代办点。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上杭县344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帮)代办点,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等帮(代)办服务,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2022年帮代办服务开展以来,全县累计开展帮代办服务2万余件。率先开展医保经办服务。2022年5月,将医保涉及的参保登记缴费、信息查询及变更、异地就医备案、医疗费用手工(零星)报销初审等基础业务下放至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乡镇医保经办服务全覆盖,高频事项城乡无差别办理。解决了群众在窗口排队等待、群众城乡往返跑问题,降低群众办事成本。2022年至今,累计办理相关业务2700件。率先下沉部分税务事项。2022年8月,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将贯穿个体工商户经营生命周期的纳税人新办确认、信息变更和简易注销等税务政务服务事项以帮代办的方式下沉,通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数据交换和部门协作等方式,线上代替群众跑腿开具清税证明,为群众办理个体工商户注销事项提供便利,同时积极优化线下服务流程,实现政务服务“最多跑一趟”。
三、工作成效
在上杭试点和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向全市推广实施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再植入标准化体系管理后,全市乡镇综合便民服务大厅环境焕然一新,便民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工作管理监督规范有序,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办事理念蔚然成风。试点工作典型经验做法曾在龙岩改革财经简报刊发推广,并被中国质量报、福建日报、龙岩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2022年至今,龙岩市133个乡镇共受理办件22万余件,按时办结率100%,实际办理提速率99.92% ,自助机提供服务5万余人次,收到企业群众评价8万余条,好评率达100%。
一是设施更加健全。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抓实抓细标准化建设内容,软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为群众提供舒适的沉浸式办事体验,方便群众办事,构建了“制度一体化、服务一站化、办事一条龙”便民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便利化程度,提升了乡镇营商环境和乡村振兴水平。
二是标准更加规范。重视完善标准体系,认真开展监督检查,积极开展宣贯培训,标准体系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补充完善,使标准体系得以改进和优化,变得更加规范完整,适应新时代乡镇工作特点及便民服务需求。
三是服务更加便捷。通过强化培训、服务整合、拓宽服务领域,拓展了综合窗口服务内容,提高了全科受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到了服务提质增效、群众少跑腿降成本,提高了办事体验感和便捷度,使乡村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城市般的服务。

四是群众更加满意。为群众提供评价器评价、扫码评价、短信评价等多种“好差评”评价渠道,设置群众意见箱,对外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提供办不成事反馈渠道,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获得感越来越高。

案例15:宁德市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行“局长服务日”工作机制

宁德市行管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打响“宁德服务”品牌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工作目标,从2022年2月11日起,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大厅“局长服务日”工作机制。7月14日,宁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宁德市深化政务服务大厅“局长服务日”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局长服务日”相关工作要求,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提升企业群众对“放管服”改革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截至12月中旬,各窗口所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到政务服务大厅现场办公共计2739人次,通过现场体验流程,服务群众,听民意、找问题、改作风,研究解决群众办事堵点难点,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温馨、便捷的服务。
一、实行分级会商,提升营商环境指标
“局长服务日”工作机制要求进驻部门主要领导每月不少于1个工作日到窗口现场办公,认真研究本单位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申报材料、办理流程情况及群众体验感等,实时跟踪政务服务绩效和营商环境指标进展情况。宁德市行管委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对有关单位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组织会商,研究改进措施。截至目前为止,已印发政务服务绩效和营商环境指标进展情况分析报告22期,召开指标推进会、会商会8场,有效推进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二、加强横向协调,提升审批服务效率
以“局长服务日”为契机,对“一件事”集成服务、重大项目、并联审批等涉及跨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建立部门横向沟通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对关联事项实行联审联办。成立重点项目服务专班,加大项目协调推进力度,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截至目前为止,全市行政许可事项“全流程网办”占比90.40%、“一趟不用跑”占比95.69%、“即办件”占比69.03%、“减时限”占比89.33%,“一件事”集成服务事项1200多个,“一件事”事项总办件量18万余件。
三、注重问题整改,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各窗口每月收集政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群众办事遇到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建立台账,实行清单管理。窗口所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科室或单位研究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及时整改销号,形成分级调度、齐抓共管、各尽其责、推进有序的工作机制。2月份以来,共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点项目协调、特殊事项办理等各类堵点难点问题800多个,有效提升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切实为企业群众排忧解难。
四、开展电话回访,提升窗口工作作风
宁德市行管委根据政务服务事项办件情况,制定电话回访问卷,每月定期抽取部分服务对象进行回访,跟踪了解政务服务质效和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遵守各项纪律制度等情况。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建立台账,第一时间研究解决,并及时向群众反馈解决情况,不断改进窗口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今年以来,开展电话回访400多件次,企业群众反映问题均已整改到位,全市政务服务大厅的“好差评”评价总量达129万多条,满意率100%。

宁德市政务大厅推行“局长服务日”工作机制相关做法已先后被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福建日报、《八闽快讯》、东南卫视、东南网、《闽东快讯》、《闽东政讯》、闽东日报、宁德电视台、宁德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省、市多家媒体、刊物广泛宣传报道。下一步,宁德市行管委将持续优化创新“一把手”到窗口现场办公机制做法,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取信于民,推动宁德营商环境不断向好向优,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案例16:平潭综合实验区全国率先推行开办民宿“一企一证”承诺制备案

一、基本情况

平潭依托独有的石头厝资源,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旅游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发了“彩色城堡”民宿产业的发展,但民宿经营办证难、时间长等问题也逐渐暴露。为了更好地推动民宿产业规范化、成规模、高质量发展,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审批局全国率先推行开办民宿“一企一证”承诺制备案,通过“三步法”有效破解了民宿发展的瓶颈。
二、主要做法
(一)升级服务,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按照“一表申请、一口受理”的原则,将开办民宿需要涉及属地片区管理局、资源生态局、交建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应急局、公安局等部门需要的材料优化成1份申请表,表单内容通俗易填,解决了材料繁杂、“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熟人经济圈”问题。同时,打破原有按部门分别受理开办申请的办法,设置民宿开办专窗,集成民宿办理服务职能,对民宿业主开办申请实行“一口受理、综合审查、一窗出件”,打破原有各部门“互为前置”的壁垒,解决“玻璃门”“弹簧门”问题。
(二)流程升级,推行“诚信经营,承诺备案”。全国率先将信用承诺融入民宿经营备案管理,用承诺制替代验收制,对满足基本条件的即予以承诺备案,并在颁发的营业执照上加载民宿经营备案二维码,实现“准入即准营”。民宿备案由原来的“申请—设计改造—验收—备案”4个阶段、180天,压缩至“申请—承诺备案”2个阶段、7天。
(三)平台拓展,推行“全程网办、智能备案”。将线下受理延伸至线上办理,申请人仅需登录“闽政通”APP,由“平潭通”进入“民宿备案”页面,按照提示操作上传相关材料即可办理民宿经营备案。对于所需材料可通过调用电子证照库及数据共享方式获取的材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供,其他材料以拍照上传+承诺的方式替代,实现足不出户开办民宿、备案登记不见面审批、一趟不用跑。
三、取得成效
(一)群众申请便利化,有效解决“开办难”问题。过去,申办民宿要求申请人在工作时间到6个单位、十余个部门办理,费时费力。“一企一证”承诺制备案实施后,开办民宿打破“8小时”限制,提供线上+线下的办理方式,申请人“7×24小时”均可办理。
(二)办理方式快捷化,有力解决“开办慢”问题。通过“一口进一口出”、“流程升级”、“平台拓展”等方式,进一步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趟,精简审批材料10份、群众跑动次数4趟、办理时限173天,切实降低申请人办事成本,提升群众获得感。截至目前为止,民宿业务服务“好差评”好评率达100%。

(三)民宿发展规模化,示范引领作用凸显。2018年10月至今,实验区内共计420栋民宿申请备案,其中备案通过的386栋,通过率达92%。民宿备案率达69%,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试点民宿业“一企一证”改革,入选福建自贸试验区第18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在全省复制推广。2022年落地全省首家且目前唯一一家“五星”民宿——枕海入眠民宿。2022年君山片区马腿村被列入全省首家乡村振兴民宿示范村。


相关文档: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